那年,同窗的她和他,即便是下雨天也要一起去上学。她撑着油纸伞,他顶着麻袋片,他们一同穿过风雨,说说笑笑间走进校园。
那年,同桌的她和他,倔强地在桌子上画下“三八线”,结果他不小心越了界,她抹起眼泪。一时间,他不知所措,只好憨憨地连连道歉,直到她破涕为笑。
那年,同龄的她和他,在田间地里撒下一把秕谷,用棍子将箩筐的一边支起,再将细绳拴在木棍上,而后蹲在旁静静等待麻雀的“光临”。
那年,喜欢听故事的她和他,发现离家不远的医院住进了很多在抗美援朝中负伤的志愿军战士,便常常去大树下央求康复的战士们讲故事。尽管各地方言织成的故事,他们有些听懂了,有些没听懂,但每一段坐在树下吹着风、全神贯注倾听的时光都成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后来,她和他各自考上心仪的院校,疲惫时的放空时间里,脑海中总是不经意浮现一起扣麻雀的片段,始终那么清晰。
再后来,到了适婚年龄的她和他,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办了朴实又隆重的婚礼。她帮他正了正胸前的红花,他帮她理了理乌黑的辫子,他们手牵着手一直笑啊笑……
“这是我和老伴儿淑红的‘相册’,都是她画的,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长大,从玩伴到同桌再到成家,转眼已经70多年了……”家住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的梁万戎笑眯眯地向记者介绍着他和妻子王淑红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
他们的故事不仅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还在几十家新闻媒体上吸引了许多年轻粉丝,大家都说:“如果婚姻最终能像他们一样,那我愿意去试一试……”
青梅竹马的爱情:没房没车,有爱足矣
1945年,王淑红和梁万戎出生在吉林省榆树市。因父母都是从河北省逃荒而来,家境和成长背景极为相似,比邻而居的两家知根知底,自小便玩在一处。
“王淑红,出来玩儿啦!”“来啦!”捉迷藏、打沙包、老鹰捉小鸡……他们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游戏间的欢声笑语。上学后,他们不仅同校、同班,还成了同桌,从冬到夏,每天一起上学、放学。虽然偶尔也会有小矛盾,但他们始终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1962年和1965年,王淑红和梁万戎分别考入榆树师范学校和吉林大学中文系,距离拉开了,联系也就断了。直到暑假二人从长春回家,王淑红的嫂子怎么看都觉得他们很般配,随即动了撮合的心思,“都是知识分子,都有文化……”
王淑红回忆,那时自己对梁万戎并没什么想法,考虑到他一贫如洗的家境还有些退缩。可梁万戎却对王淑红动了心。他回忆道:“怎么说呢,她长得也不俊,但她……”一听这话,王淑红不干了:“咋地,你俊啊?”知道自己说错了话,梁万戎憨憨一笑,赶紧放弃了先抑后扬的修辞手法,直奔主题:“善良、勤劳、有文化、知书达理……”
其实,王淑红的母亲也早注意到了梁万戎。同一个院里那么多孩子,属他聪明又能干、朴实又勤奋。“找对象不能只看物质条件,关键要看人,有志气有上进心,这样的好品質比家财万贯更珍贵。”母亲的话促成了王淑红和梁万戎的姻缘,也让她终身受益。
之后三年,王淑红和梁万戎多数时间只能鸿雁传情,纸短情长更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爱慕。梁万戎文笔好,写得一手好诗,让王淑红心动不已;王淑红活泼开朗,一件小事也能讲得特别有趣,逗得梁万戎哈哈大笑。1970年,两人大学毕业,王淑红在一所学校当老师,梁万戎在党校工作。同年10月,他们正式结为夫妻。
当时,他们没房没车,就连时下盛行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也没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打拼,下班后一起搂树叶、烧炕,一起洗衣、晾衣。夫妻齐心,其利断金。婚后第三年,家里有了100只小鸡崽,也有了鸡蛋,王淑红向梁万戎提了一个要求:“我要过生日。”“你啥时候生日?”“10月10日。”“啊?我是10月11日。”要不是这突如其来的“仪式感”,夫妻俩还不知道,他们不仅同岁,出生时间还只相差半天。
婚后前10年,王淑红和梁万戎一直带着3个孩子挤在父母家。当时,单位也给职工提供住房,但梁万戎觉得应该把机会让给更困难的人。直到1980年,王淑红父亲申请到一块宅基地,夫妻俩决定盖房。钱不够,他们就亲自上阵,运土拉砖、和泥砌墙,白天上班,他们就披星戴月地早起晚睡,争分夺秒。就这样,夫妻俩不仅一天工作没耽误,还在亲友的帮助下于半年后拥有了自己的小家。
耳濡目染中,3个孩子深受父母影响。择偶时,他们不看家庭条件,只看对方的人品和彼此的感情,不要车也不要房,更不要彩礼和嫁妆,只要夫妻俩一起好好过日子的承诺并努力。“让他们在奋斗中一起寻找真正的幸福。”
永结同心的婚姻:换位思考,默契满分
细数王淑红和梁万戎爱情故事的种种,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么一句俗语:“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每天早晚,他们都要手拉着手一起去公园散步,顺便聊聊今天都做了什么,有没有新的收获。每晚泡脚,他们都会帮对方打水、递毛巾,贴心地为对方捶背揉肩。就连洗衣做饭,他们都要一起合作。他洗菜,她就负责切菜;她